女王們的冠冕

冠冕,是珠寶最尊貴的形式。十八世紀以降,因寶石工藝的進步與新古典主義的興起,人們對配戴冠冕的嚮往重新被喚醒,華貴的頭冠開始在上層社會的社交圈中盛行起來,成為貴族女性夢寐以求的奢美逸品。

古希臘時期,人們會編織桂冠、花冠,作為奉予神祇或英雄、勝利者的榮耀獻禮,手藝精湛的金匠們受到啟發,化鮮麗為永恆,製作出精巧的黃金花冠,並逐漸受到世間帝王的青睞, 歐洲第一頂正式意義上的皇冠,約莫在西元三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出現。冠冕的英文有Crown Tiara之區分,雖然中文都可譯作冠冕、皇冠,但Crown是專指君主於加冕典禮等正式場合時使用,具有象徵宗教神性與世俗王權意識的皇冠,造型呈閉合的圓形且通常帶有拱頂; Tiara則泛指女性皇室與貴族成員日常出席婚禮、慶典、宴會等各式場合時配戴的冠冕,也包含一 些特別的樣式,如固定於前額的束髮帶(Bandeau)、以俄羅斯傳統頭飾為名的扇形冠 (Kokoshnik)、從羽毛頭飾造型得到靈感的白鷺冠(Aigrette)等。

當然,今日配戴皇冠已不再有身份地位的限制,世代相傳的皇家冠冕,不但是珠寶藝術之宏偉與精緻的極致展現,歷史的傳承抑或跌宕,也都更為她們增添了雋永的光點,以下與各位分享五件歐洲女性皇室成員們風采迷人的冠冕。

 

英國 帝國冠冕(Imperial State Crown)

1937為喬治六世(George VI,1895-1952)加冕儀式製作,其形式的參照為百年前維多利亞女王 (Queen Victoria,1819-1901)的皇冠。整個冠冕共使用了2868枚鑽石、269枚珍珠、17枚藍寶石、 11枚祖母綠和5枚紅寶石,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知名寶石,富麗非凡。造型裝飾上也採用代表基督 宗教的十字架、代表君主制度的百合花紋、代表英格蘭的橡樹葉等充滿象徵意含的元素,頂飾則為 一枚十字架豎立在代表世界的球體上。

帝國冠冕現屬於女王伊麗莎白二世(Elizabeth II,1926-)所有,除了曾在1952 年的加冕典禮上使 用,女王也會戴著它出席每年英國國會的開幕典禮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

俄國英國 弗拉基米爾冠冕(The Vladimir Tiara)

同樣來自英國皇室,弗拉基米爾冠冕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非常喜愛的皇冠之一,從祖母瑪麗皇后 (Mary of Teck,1910-1936)處繼承後,女王便經常配戴它亮相各種場合。 弗拉基米爾冠冕製作於1870年代,原屬於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大公夫人(Duchess Marie of Mecklenburg-Schwerin,1854-1920)所有,她是諾曼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(Nicholas II, 1894-1917)的嬸嬸,也是出名的珠寶愛好者。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爆發後,大公夫人的珠寶在友人的幫助下驚險地成功被偷渡到英國,她本人則在流亡歐洲後不久過世,其後人為了生計拍賣了她的部分收藏。弗拉基米爾冠冕便是於此時由瑪麗皇后購入,有傳言是皇后不願意皇室血統珠寶再次顛沛流離(英國與俄羅斯皇室為親戚關係)

弗拉基米爾冠冕是由15個鋪滿鑽石的交錯金屬圈組成,原始設計為每個圓圈內均懸掛有1枚水滴珍 珠,珍珠是可拆卸的,後來瑪麗皇后又加製了祖母綠墜飾,因而此冠冕共有三種配戴樣式。

英國 劍橋情人結冠冕( Cambridge Lover's Knot Tiara)

近年來劍橋情人結冠冕再次成為媒體的嬌點,劍橋公爵夫人凱特(Catherine, Duchess of Cambridge, 1982-)多次戴著它出席公開場合,讓這頂黛安娜王妃(Diana, Princess of Wales,1861-1997)生前經 常配戴,與之形象連結深刻的皇冠再次引發關注。 劍橋情人結冠冕是在20世紀初由瑪麗皇后依其祖母,19世紀的劍橋公爵夫人奧古斯塔 (Princess Augusta of Hesse-Kassel,1797-1889)的冠冕複製,將原本雙排珍珠設計的上排改由鑽石 取代。冠冕英文名稱‘‘Lover's Knot’’是因繩結造型有象徵著永恆不渝的愛之意,有時也會依寶石樣 式以「珍珠淚」稱呼之。

法國瑞典 浮雕貝殼珍珠冠冕( The Cameo Tiara)

拿破崙(Napoléon Bonaparte,1769-1821)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皇帝,妻子約瑟芬(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,1763-1814)也成為了皇后。在此之前,約瑟芬已是巴黎名媛中的指標人物,登基後雖在位時日不長,但這位皇后以對優雅的獨到見解與卓絕的個人魅力,引領了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的 時尚品味,更是法國皇室珠寶商永恆的繆思。 作為根基不深的新興皇室,拿破崙王朝的美學是有意識地向傳統經典靠攏的,與當時興起崇尚希臘 羅馬之美的新古典主義頗有共通之處。貝殼浮雕這項古老的傳統工藝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次流行,特別是描繪古典英雄、神話意象題材的作品。此件貝殼浮雕冠冕製作於1809年,據信是拿破崙贈與約瑟芬的禮物,後來由她與前夫的兒子繼承,並隨著與自己同名的孫女兒,瑞典和挪威皇后約瑟芬(Joséphine de Leuchtenberg1807-1876)嫁入北歐皇室,自此成為瑞典皇家世代承襲的標誌性冠冕,尤其是經常作為婚禮皇冠使用。

法國 麥穗冠冕( Wheat Sheaf Tiara)

麥穗,象徵了豐收、富裕、生育與繁榮等美好意涵,是相當古典的裝飾元素,也深受約瑟芬皇后喜 愛,成為拿破崙時代最流行的珠寶主題之一。或許是美的事物總是能引發共鳴,拿破崙的第二任妻子瑪麗·路易絲(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, 1791-1847)也是麥穗珠寶的愛好者。1811年,她委託製作了一批麥穗鑽飾,包含這頂由9枚麥穗組 成的璀璨冠冕,以嫻熟地珠寶語彙精準詮釋自然之美,彷彿凝結了麥穗在風中輕輕搖曳的動態瞬間,優雅又富有詩意,是任何時候都令人由衷讚嘆的珠寶冠冕藝術精品。

 

返回網誌